在遠安縣嫘祖鎮(zhèn)荷花店村,無論哪家舉辦葬禮,村民上門幫忙都只送十元禮金,這種習俗已堅持了40年。
這“十元禮金”是一群“老友匯”成員以鄰里互助的大愛之情,對喪葬清廉鄉(xiāng)風的堅守。
10月21日,記者走進遠安縣嫘祖鎮(zhèn)荷花店村,探尋這份跨越40載的堅守背后,未曾改變的溫暖初心。
一支隊伍40載初心相傳
“過去集體生活時,誰家老人走了都是大伙湊錢出力幫著送終。分田到戶后,這份情分我們沒斷,就這么把‘老友匯’延續(xù)了下來?!闭劶斑@個村民自發(fā)組織的由來,老村支書陳天龍的話滿是溫情。
20世紀80年代,“老友匯”應(yīng)需而生。誰家有老者離世,成員們便齊齊上門,從喪事籌備到落葬收尾,全程搭手幫忙,同時還得帶上當時家家都稀罕的糧食和現(xiàn)款,幫失親家庭扛過難關(guān)。以組織之力聚鄰里之情,成了“老友匯”最初的意義。
一晃40年,荷花店村早已不同往昔:年輕人大多外出務(wù)工,65歲以上老人超500人,多數(shù)獨居。如今,禮金和物資已不再重要,但“老友匯”的作用卻愈發(fā)關(guān)鍵——它成了村里最堅實的“鄰里守望站”。
全村6個村民小組,每組都有一個“老友匯”,共計六百余名成員,平均年齡超60歲,男女各半。男人挑體力活,女人主理廚房,分工默契如家人。
“請外人的話,幾天光工資就得五六千元,活兒還未必貼心妥帖?!贝迕駠来禾m的話,道盡了“老友匯”的獨特價值。
4組向世明的岳母去世時,“老友匯”的全程幫襯,讓他省心又暖心。作為一名“異鄉(xiāng)人”,這份溫暖讓他動了心,隨后主動加入“老友匯”,從受助者變成了助人者,把這份情分繼續(xù)傳遞下去。
40載春秋,“老友匯”沒寫過章程,沒立過規(guī)矩,卻憑著一份樸素的情分,壯大成數(shù)百人的溫暖隊伍,接住了老人們的孤單。
一條鐵規(guī)暖了代代人
“老友匯”的“十元禮金”,一守就是40年。
最初,成員們趕喪禮時,總湊上5元現(xiàn)金加5斤大米,幫著喪家渡難關(guān);后來規(guī)矩簡化,統(tǒng)一成每人十元禮金。
全村6個村民小組的“老友匯”各有各的管法,卻唯獨把這“十元禮金”當成雷打不動的鐵規(guī)。
過去,十元能抵一戶人家一個月伙食費;如今,連一天飯錢都不夠,這規(guī)矩卻從沒變過。
日子好了,有人提議漲禮金,被“老友匯”成員駁回?!斑@十元是情到人到,是來幫襯辦事的,不是比闊氣的?!标愄忑埖脑挘榔屏艘?guī)矩的本心。
還有人覺得十元禮金“不劃算”,不愿請“老友匯”,轉(zhuǎn)而找外人操辦;“老友匯”也曾因此陷入困境,不少村民擔心“來幫忙的人多,實在招待不起”。
但4組組長王平玉始終沒放棄:只要“東家”還盼著“老友匯”來,他就帶著大伙加倍賣力干活,事一辦完便悄悄離開,東家備好的謝禮堅決不收,連一頓飯都不肯留,就為幫人家省下開支。
而這份“只出力氣、不拿謝禮”的真心,也讓曾身陷危機的“老友匯”,在村里穩(wěn)穩(wěn)扎下根、活絡(luò)至今。
前不久,村民章烈新的父親李國華離世,荷花店村2組“老友匯”理事長胡先英立刻帶領(lǐng)50余位成員自發(fā)上門。大家每人送上十元禮金,摒棄大操大辦、儀式繁瑣的舊俗,各盡所能把喪儀辦得莊重又省心。
40年過去,“十元禮金”從昔日的“重金”變成如今的“薄禮”,變的是它的實際分量,不變的,始終是鄰里間相扶相幫的暖心底色。
一股新風簡辦喪事暖鄉(xiāng)鄰
“老友匯”這股喪葬清風不僅在村里扎了根,更逐步向鎮(zhèn)里、縣里傳散開來。
自“老友匯”組建,頭一件事便是簡化喪葬流程,將鋪張舊俗、迷信講究一一剔除,立下清廉新風。
前幾年,鄰村的喪葬攀比風一度盛行:有人為“撐面子”,專程請外地戲班連唱三天,宴席擺上幾十桌,煙酒非名牌不用,一場喪事辦下來,動輒花費兩三萬元。
“這股風氣再剎不住,老祖宗傳下的情分都要敗光!”看著鄰村這般鋪張,王平玉主動上門“宣講”,不講空洞道理,先算一筆“明白賬”:“請戲班一天兩千,二十桌宴席光菜錢就八千,這些錢夠給孩子交兩年學費,值當嗎?”
就這樣,周邊的分水、田家場等村也受了影響,跟著荷花村建起“老友匯”。往后辦喪事,沒了喧天鑼鼓,沒了剩菜堆積,一碗熱菜暖了人心,全程花費不過三千元。
“有‘老友匯’在,省錢又體面,比打腫臉充胖子強太多!”分水村黨支部書記徐文豪說道。
如今,“老友匯”的影響力已覆蓋 20個村落,“簡辦喪事、厚養(yǎng)薄葬”早已不是一句口號。“老友匯”用40年堅守,把繁瑣舊俗換成溫情規(guī)矩,把攀比排場變成莊重心意;沒有封建迷信的折騰,只留鄰里相扶的溫暖。這股喪葬清風,從“老友匯”起,被村民看在眼里、記在心里,漸漸成了刻在鄉(xiāng)土里的新風尚。
“下一步,我們將以‘老友匯’為樣板,把喪葬新風從‘自發(fā)’變‘常態(tài)’,通過建機制、樹典型、廣宣傳,讓‘厚養(yǎng)薄葬、鄰里互助’的文明理念扎根更多鄉(xiāng)村?!敝泄策h安縣委宣傳部常務(wù)副部長望建華說道。(三峽日報記者 曾雪彬 崔艷華 通訊員彭果)
發(fā)表時間:2025-10-31 來源:湖北文明網(wǎng)
在遠安縣嫘祖鎮(zhèn)荷花店村,無論哪家舉辦葬禮,村民上門幫忙都只送十元禮金,這種習俗已堅持了40年。
這“十元禮金”是一群“老友匯”成員以鄰里互助的大愛之情,對喪葬清廉鄉(xiāng)風的堅守。
10月21日,記者走進遠安縣嫘祖鎮(zhèn)荷花店村,探尋這份跨越40載的堅守背后,未曾改變的溫暖初心。
一支隊伍40載初心相傳
“過去集體生活時,誰家老人走了都是大伙湊錢出力幫著送終。分田到戶后,這份情分我們沒斷,就這么把‘老友匯’延續(xù)了下來。”談及這個村民自發(fā)組織的由來,老村支書陳天龍的話滿是溫情。
20世紀80年代,“老友匯”應(yīng)需而生。誰家有老者離世,成員們便齊齊上門,從喪事籌備到落葬收尾,全程搭手幫忙,同時還得帶上當時家家都稀罕的糧食和現(xiàn)款,幫失親家庭扛過難關(guān)。以組織之力聚鄰里之情,成了“老友匯”最初的意義。
一晃40年,荷花店村早已不同往昔:年輕人大多外出務(wù)工,65歲以上老人超500人,多數(shù)獨居。如今,禮金和物資已不再重要,但“老友匯”的作用卻愈發(fā)關(guān)鍵——它成了村里最堅實的“鄰里守望站”。
全村6個村民小組,每組都有一個“老友匯”,共計六百余名成員,平均年齡超60歲,男女各半。男人挑體力活,女人主理廚房,分工默契如家人。
“請外人的話,幾天光工資就得五六千元,活兒還未必貼心妥帖?!贝迕駠来禾m的話,道盡了“老友匯”的獨特價值。
4組向世明的岳母去世時,“老友匯”的全程幫襯,讓他省心又暖心。作為一名“異鄉(xiāng)人”,這份溫暖讓他動了心,隨后主動加入“老友匯”,從受助者變成了助人者,把這份情分繼續(xù)傳遞下去。
40載春秋,“老友匯”沒寫過章程,沒立過規(guī)矩,卻憑著一份樸素的情分,壯大成數(shù)百人的溫暖隊伍,接住了老人們的孤單。
一條鐵規(guī)暖了代代人
“老友匯”的“十元禮金”,一守就是40年。
最初,成員們趕喪禮時,總湊上5元現(xiàn)金加5斤大米,幫著喪家渡難關(guān);后來規(guī)矩簡化,統(tǒng)一成每人十元禮金。
全村6個村民小組的“老友匯”各有各的管法,卻唯獨把這“十元禮金”當成雷打不動的鐵規(guī)。
過去,十元能抵一戶人家一個月伙食費;如今,連一天飯錢都不夠,這規(guī)矩卻從沒變過。
日子好了,有人提議漲禮金,被“老友匯”成員駁回?!斑@十元是情到人到,是來幫襯辦事的,不是比闊氣的?!标愄忑埖脑?,道破了規(guī)矩的本心。
還有人覺得十元禮金“不劃算”,不愿請“老友匯”,轉(zhuǎn)而找外人操辦;“老友匯”也曾因此陷入困境,不少村民擔心“來幫忙的人多,實在招待不起”。
但4組組長王平玉始終沒放棄:只要“東家”還盼著“老友匯”來,他就帶著大伙加倍賣力干活,事一辦完便悄悄離開,東家備好的謝禮堅決不收,連一頓飯都不肯留,就為幫人家省下開支。
而這份“只出力氣、不拿謝禮”的真心,也讓曾身陷危機的“老友匯”,在村里穩(wěn)穩(wěn)扎下根、活絡(luò)至今。
前不久,村民章烈新的父親李國華離世,荷花店村2組“老友匯”理事長胡先英立刻帶領(lǐng)50余位成員自發(fā)上門。大家每人送上十元禮金,摒棄大操大辦、儀式繁瑣的舊俗,各盡所能把喪儀辦得莊重又省心。
40年過去,“十元禮金”從昔日的“重金”變成如今的“薄禮”,變的是它的實際分量,不變的,始終是鄰里間相扶相幫的暖心底色。
一股新風簡辦喪事暖鄉(xiāng)鄰
“老友匯”這股喪葬清風不僅在村里扎了根,更逐步向鎮(zhèn)里、縣里傳散開來。
自“老友匯”組建,頭一件事便是簡化喪葬流程,將鋪張舊俗、迷信講究一一剔除,立下清廉新風。
前幾年,鄰村的喪葬攀比風一度盛行:有人為“撐面子”,專程請外地戲班連唱三天,宴席擺上幾十桌,煙酒非名牌不用,一場喪事辦下來,動輒花費兩三萬元。
“這股風氣再剎不住,老祖宗傳下的情分都要敗光!”看著鄰村這般鋪張,王平玉主動上門“宣講”,不講空洞道理,先算一筆“明白賬”:“請戲班一天兩千,二十桌宴席光菜錢就八千,這些錢夠給孩子交兩年學費,值當嗎?”
就這樣,周邊的分水、田家場等村也受了影響,跟著荷花村建起“老友匯”。往后辦喪事,沒了喧天鑼鼓,沒了剩菜堆積,一碗熱菜暖了人心,全程花費不過三千元。
“有‘老友匯’在,省錢又體面,比打腫臉充胖子強太多!”分水村黨支部書記徐文豪說道。
如今,“老友匯”的影響力已覆蓋 20個村落,“簡辦喪事、厚養(yǎng)薄葬”早已不是一句口號?!袄嫌褏R”用40年堅守,把繁瑣舊俗換成溫情規(guī)矩,把攀比排場變成莊重心意;沒有封建迷信的折騰,只留鄰里相扶的溫暖。這股喪葬清風,從“老友匯”起,被村民看在眼里、記在心里,漸漸成了刻在鄉(xiāng)土里的新風尚。
“下一步,我們將以‘老友匯’為樣板,把喪葬新風從‘自發(fā)’變‘常態(tài)’,通過建機制、樹典型、廣宣傳,讓‘厚養(yǎng)薄葬、鄰里互助’的文明理念扎根更多鄉(xiāng)村?!敝泄策h安縣委宣傳部常務(wù)副部長望建華說道。(三峽日報記者 曾雪彬 崔艷華 通訊員彭果)
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(shè)辦公室主辦
技術(shù)支持:荊楚網(wǎng)
投稿郵箱: hbwmwxxbs@vip.163.com